《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时间: 2020-12-23 作者:伍美洪 阅读次数: 33【摘要】
幼儿阶段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尤为丰富的时期,也是进入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时期,在此阶段确保幼儿教育水平的有效性实为核心之地位。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初级观念的一个重要举措,有效策略的制定能够确保幼儿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于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基础的养成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画画是幼儿内心真实世界的写照,也是打开儿童想象世界的大门。幼儿虽然涉世未深,但内心却无比的丰富,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同色彩往往代表的心境,表达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如何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创造力
(在古代的时候,中国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孔子曾提倡“乐教”,“乐教”就是美育。现在的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也都非常重视幼儿的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在体、智、德、美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他强调每个幼儿天生就是艺术家,从而需要老师去发现他们的潜能进行指导和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教学。幼儿从绘画中增长知识、表达美感,从中可以发展幼儿的思想、动手动脑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美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增长知识
幼儿时期的各种学习、游戏活动都能增长知识,幼儿阶段的幼儿对世界还是陌生的,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不论对什么东西都抱有求知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自己画画就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不论画什么都可以,画小草、小树、鲜花等等。
(二)学会初步的审美
美术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审美,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迅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美术活动能够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审美,比如说,小花是五颜六色的,小草是绿色的,太阳是红火的,这些简单的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动手动脑可以说是幼儿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幼儿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画画时,幼儿所画的作品就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个返照,有利于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对物品进行改造的能力,用积木搭出不同形状的物品就是幼儿创造力的一种表现。美术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美术活动是幼儿自己独立完成作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是活跃、主动的,对作品有绝对的处理权。也就是说,幼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无疑,美术教学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制约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远离大自然
远离大自然仿佛已经成了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病,不仅幼儿园如此,小学如此,甚至高中大学都是这样。远离大自然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脱离了美的土壤。自然美是人工创造不出来的,对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远离了自然也就远离了美。一味地把幼儿关在三尺天地中,幼儿的审美能力是如何也不会得到提高的。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有淙淙流淌的小溪水,有飞来飞去的鸟儿,这些美的事物从不在幼儿园的围墙之内。
(二)老师展示的“范画”
什么是“范画”,顾名思义,就是拿出来作示范的画。“范画”在绘画领域大行其是,说白了,“范画”就是模仿。要知道,模仿并不是创造,尽管说模仿是创造的前提。然而,在幼儿时期,是不需要“范画”的,尤其是美术老师的“范画”。让幼儿照着“范画”依葫芦画瓢绝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儿童,“范画”培养出的儿童顶多算得上模仿和复制,因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已经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三)美术课气氛压抑
虽然说幼儿美术教育是一门轻松愉快的课程,但是,在许多幼儿园中,美术课的气氛却很压抑。课堂气氛压抑,自然也压抑了幼儿们。美术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方法,“不许说话,自己画自己的……”在老师大声的要求下,幼儿们只好乖乖地闭上嘴巴,自己握着自己手里的画笔,一声不响地画。殊不知,压抑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课堂压抑,幼儿们就不活跃,不活跃的脑袋是无法培养创造力的。
(四)缺少美术游戏活动
幼儿阶段,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爱的一门课。试看看,幼儿们户外活动时的欢呼雀跃,在益智区搭积木时的眉开眼笑,就很容易知道,幼儿们非常喜欢自由自在的活动。然而,在许多美术教学活动中却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美术老师将游戏活动和美术教学分裂开,以为美术是美术,游戏是游戏。其实,不是这样的,美术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把全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进行画画,画完之后,评比出画得最好看的作品,这样一来,不仅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建议
(一)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审美力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已逐步成为现代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幼儿时期的儿童,他们的审美潜能开始萌发,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很难对同一件事物保持注意力,从而在教学中会导致幼儿不愿意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学。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观性思维,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得把一个活动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来吸引幼儿的关注,让幼儿有想要参与的欲望。在幼儿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幼儿熟知其兴趣比浓厚的动画片人物,如《猫和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
(二)减少“范画”,关注儿童的创作过程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在美术教育中,不需要提供“范画”,即便是国内外名家的“范画”也不提倡,谁能预料,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今日的小孩子一定没有能够超越之前的名家名作吗?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讲究的是天马行空的思维,幼儿好动,心性活泼,正是培养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的最佳时期,这也是素质教育一直在倡导的教育理念。
(三)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优点,增强信心
幼儿都喜欢被夸奖,他们对老师的认可非常在意,同样地,幼儿对老师给予的批评和不认可也非常在意,老师的一句话有可能就会改变幼儿的一生,也有可能断送孩子的一生,所以,不得不引起美术老师们的万分注意。幼儿创作的作品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发自幼儿的内心,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反映,为人师表不该否认,而是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打下基础。
(四)创设宽松的绘画氛围,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氛围是许多老师一直强调、一直在狠抓的一大方向,可以说,课堂氛围抓好了,学生的学习氛围也就提高了。对于幼儿绘画课也是这个道理,美术老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画画氛围,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发现创造性的尾巴,进而更容易抓住创造性的尾巴。这条尾巴能够载着幼儿上天入地,飞越在山川大花草树木岭之间。
(五)在游戏化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美术教育是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幼儿美术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它是一种主要教育形式,是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游戏。幼儿美术活动也称游戏活动,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美术活动可以说是游戏活动,一般表现在画画、玩玩、想想、做做等,由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运用形象的故事表演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并且运用表演的方式绘画,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还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小朋友天生喜欢听故事,如果把故事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是非常受孩子们喜爱的,用这样的方法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不用质疑的。将故事表演的情景导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能很快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很快的融入到课堂的欢快氛围中,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国素质教育提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此大力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重视学前阶段的美术教学,关注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意义,从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征,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运用色彩对幼儿世界进行勾勒,以此挖掘幼儿潜能,借助幼儿丰富想象力,来增加幼儿美术学习的趣味,逐渐培育幼儿的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创作,从而提升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沃建中.《智力研究的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1.[2]陈帼眉.《幼儿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白宇.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5.
[5]高保盛.基于良好的美术活动习惯养成的实证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4.
[6]刘晶.美术活动组织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