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大班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不同类型的活动组织形式
时间: 2020-12-23 作者:史华艳 阅读次数: 88摘要:“幼儿园早期阅读,幸福的种子”一直遵从着“3—6岁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指导,聚焦幼儿园语言与阅读教育的优质的早期阅读资源,接触《幸福的种子》八年来,读本从刚开始的第一版,再到前年改版的第二版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从时代背景、资源定位、课程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形式组织与策略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教育本该就是与时俱进,作为活跃在一线直接的实施者,在改版的活动组织形式中感觉带来了新的体验,从最初围绕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比较单一的只设计四个集体活动,到现在的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有集体活动唱独角戏的局面,也让我们在知识类读本《是谁留下的痕迹》中体会、尝试了其中截然不同的活动组织形式。
关键词: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不同类型的活动组织形式、
一、关于知识类图画书
“好奇心”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想知道天空为什么会变黑?电视为什么会发出声响和动画?自己是从哪来的?想明白身边所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秘密。而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有目标指出幼儿应该“亲近自然,喜欢探索”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而早期阅读知识类读本就提供了独特的包含自然与社会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类读本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载体,理解和掌握这类语言是孩子们成长路上必要的。儿童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也是儿童阅读教育的一个新兴重点,科学性的词汇习得的丰富性对儿童持久的未来阅读语言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幸福的种子》知识类读本从小班到大班都充分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探索如:小班的《好吃的水果》、《长长的》、《海豚》、《莲花》、中班的《泥土好可爱》、《昆虫躲猫猫》、《蝴蝶的大餐》、《小燕子和它的朋友》,大班的《小机械立大功》、《看一看,猜一猜》,《纸真好玩》、《是谁留下的痕迹》等等这些图画都有孩子们想知道的秘密和想明白的道理。科学知识类图画书采用非叙事性的结构,图画的画风清晰明了一般都是摄影作品,主要传达自然和社会的真实信息和知识的特点,让孩子们萌发热爱和亲近自然、社会,可以使孩子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感知、体验、探索、收获不一样的知识。
二、大班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
大班孩子这个时候的年龄特点对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话题总爱刨根问底,喜欢通过观察去比较发现猜测不同物体的变化,爱去探索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求证,这个学期我们早期阅读知识类图画《是谁留下的痕迹》非常能够激起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当孩子们看到封面上那片坑坑洼洼的菜叶和毛毛虫时他们小小的内心就已经有了天马行空的各种答案。
《是谁留下的痕迹》是一本适合大班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书中收集了三十余幅真实且具有视觉冲击的照片,多视角地呈现人、动物、植物等留下的痕迹,从而体现“谁都不能毫无痕迹地走过这个世界”这一主题思想。书中多数图片重点突出,便于观察,能帮助幼儿轻松捕捉最主要的信息。文字描述,大多为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描述思考与观察。当中的语言深刻而又有诗意,有些词汇,如“标记”“羽化”“生物”“化石”,对幼儿有挑战,但这样的语言最终把一张张本无关系的照片串联起来,使之充满情感,对幼儿习得文学语言也有积极意义。作为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与很多幼儿熟悉的故事书不同,书中画面虽多,但画面之间无需强调顺序,也不存在紧密的联系,但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些画面都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在观察每一幅画面时能情不自禁地说出:“哇,这是卡车留下的痕迹!”“这是虫子咬过的痕迹。”“这是蜗牛爬过的痕迹”等。
在孩子们成长及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各类不一样的痕迹,生活中,如果我们都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会感受到痕迹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忽略那些习以为常的痕迹,更是很少去思考人类留下的痕迹中有很多会影响深远。如何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痕迹,如何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成长以及生活中也会留下痕迹,成为活动设计中重要的思考路径。
三、不同类型的活动组织形式
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考《幸福的种子》第二版教师用书中的不同类型的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早阅读课题及级组早阅课题的研讨,将《是谁留下的痕迹》大班知识类图画书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活动:
(1)集体活动形式:
第一课时《是谁留下的痕迹》及第三课时《成长的痕迹》设计的是集体活动组织的形式,虽然两个活动用的都是集体活动组织形式,但所设计活动的环节及策略涉及的核心经验都有着大不同。
第一课时《是谁留下的痕迹》主要是让孩子读懂科学类图画书,初步理解“痕迹”的含义。能用用完整的语句说出书中的各种痕迹。激发寻找探索生活中各种痕迹的兴趣 。主要涉及让孩子获取的核心经验有“前阅读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文学特征“再造文学作品的特征。第一课时的的活动设计主要 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运用导入的策略,通过图片的导入,激发幼儿对读本的探索兴趣;第二环节运用有效提问的策略,通过重点导读画面,让幼儿初步了解痕迹的含义;第三环节运用自主阅读的策略,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书中的各种痕迹;第四环节运用视听的策略,通过观看DVD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痕迹的含义;第五环节运用迁移经验的策略,通过谈话的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讲述自己在生活留下的痕迹。
第三课时《成长的痕迹》重点是让孩子愿意结合自己的经验阅读图画书,并且尝试表达。知道人的生命成长中会留下痕迹,感知成长的奇妙。主要涉及让孩子获取的核心经验有“前阅读”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谈话经验”敢于去猜想,并结合成长的经验,愿意表达。“文学想象”能初步理解问题含义,懂得对同伴情感的表达。第二课时设计的环节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看DVD的策略,回顾读本中动物、大自然、人类留下的痕迹;第二环节观看婴儿时期实物,运用谈话策略,引导结合自己成长的经验,大胆的尝试表达;第三环节运用观看PPT画面信息的策略,讨论思考痕迹的由来,会对画面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大胆的猜测。第四环节运用谈话、图表记录的策略,激发幼儿对同伴情感的表达。同样的集体活动组织形式,各环节不同的方法策略让孩子们更加轻松有效的学习、掌握了知识。
(2)区域活动组织形式:
在第二课时《生活中的痕迹》及第四课时《为地球留下美好的痕迹》设计的是区域活动组织形式,区域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老师与孩子一样都处于探索、学习的阶段,让老师跟孩子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痕迹》让孩子去寻找并记录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痕迹,学习用适当的方式分类呈现探索结果。主要涉及的核心经验“科学探究”孩子能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物体特征。“前书写”使用图画、符号等形式。第二课时的的活动设计主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科学探究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策略。顺应幼儿对“痕迹”的兴趣,鼓励幼儿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名痕迹,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加深对痕迹的认识,加深对痕迹的理解。第二环节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让幼儿从观察---比较---分析,将书中出现的痕迹与自己寻找痕迹图片进行比较,识别理解图片的信息,发现痕迹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并能和同伴大胆讨论表达所发现的信息,第三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如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不同的分类结果。设计操作单“痕迹的分类”,小组完成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合作,每一孩子都能从画面的色彩、构图、视角等多种观察物体的方法,用不同分类规则记录探索发现,满足她们“主动学习”的内在需要,鼓励幼儿寻找不一样的分类方法。
第四课时《为地球留下美好的痕迹》,前三个活动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先从图画书出发,引导幼儿关注痕迹,进而拓展到生活中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痕迹。在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再次回归到图画书,深入理解比较困难的内容。活动四则建立在“世界上很多痕迹不该被留下”的观点上。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设计保护地球的,方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活动设计总共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回忆、倾听、回顾了解活动的内容从而延伸出本课时。第二个环节通过观看课件、照片墙和有效提问的策略,让幼儿大胆表达观看课件、照片墙后积极主动的想法。第三个环节通过文学想象的经验,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或通过观察照片墙,让幼儿愿意用画笔来表达保护地球的方法。第四个环节通过提问策略,让幼儿能尝试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对保护地球的理解。
在大班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中,无论是集体活动组织形式,还是区域活动组织形式都为我们在知识类图画书的活动组织中留下一些属于我们的美好痕迹。两种形式的相结合让整本知识类图画书《是谁留下的痕迹》更加完整的向孩子们诠释了书本本身的内容,且更加有意思生动的让孩子们从中去学习吸收,本次只是尝试了区域活动组织形式,后面我们还将继续去将日常活动组织及亲子活动组织都融入到教学中来,从而淋漓尽致的让每一个早期阅读活动都体现它本该有的精彩。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幼儿园早期阅读《幸福的种子教师用书》、幸福的种子大班知识类《是谁留下的痕迹》幼儿用书。